理解传统文化,我们需要一套结构

发表时间:2022-12-07 10:48

切入正题之前,先讲一个小故事。

前几天,我和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吃饭,她问我,你知道现在哈佛最热门的人文课程是什么吗?我听了大吃一惊,原来是东亚系普鸣教授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,《中国古代伦理与政治理论》!这门课有700多位学生选修,课堂放在哈佛最大的礼堂桑德斯剧院。

那么,为什么哈佛学生喜欢这门课?

哈佛学生是要在东方智慧里面为自己寻找人生未来的参考路标。

好了,你现在像哈佛学生一样,也已经坐在了我的课堂。言归正传,第一讲作为整个课程的导论,我想从“传统”这个核心概念说起,跟你提纲挈领地介绍,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方法。

传统就是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

首先,定义问题,传统到底是什么?事实上,我们怎么理解传统,决定了怎么认识自己。

举个例子,礼教,这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,它被加了个定语——“吃人的礼教”。礼教真的是坏的、限制人的牢笼吗?宋代以后,礼教的背后是宋明理学思想。那理学真的就是“灭人欲”吗?

实际上,理学最初是一种倡导人精神独立自觉的思想。如果说孔子的儒学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一次大突破,那么最初的理学,意味着这个文明里的每一个个体的大觉醒。但是,理学在现实中的影响,竟然跟它的宗旨完全相反。

那么,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理学,怎么看待礼教呢?100年前,鲁迅说救救孩子,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,要摆脱传统的束缚,跟上西方的脚步。但是,这100年来,我们所处的环境,中国所处的环境,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如果还用100年前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,就不只误解了过去,也误解了今天的自己。这几年,思想文化研究者越来越发现,我们不能把传统等同于过去,对立地看待它。传统中有很多观念跟现代的、西方的思想观念是接轨的。

所以,在定义传统的时候,我赞同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说法,他写过一本书叫《论传统》,里面有对传统的经典定义:“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,是延续三代以上、继续影响当代人生活的、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。”

从这个定义出发,我要提醒你注意三点,它们应该是你今天看待传统文化的出发点:

第一,延续性:传统文化不是所有过去的文化,历史上有许多文化,时过境迁,早被人忘记了,只有延续三代以上的文化,才有资格被叫做传统。

第二,当下性:传统不仅活在过去,而且活在当下。传统不是一件外衣,你想脱就脱,想穿就穿。传统是活的,活在我们的血脉里,活在我们的灵魂中。

第三,现实性:传统跟现实紧密相关。如何理解传统,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所处的环境,中国所处的环境,也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精神和现象互动

现在你明白了,我这门课想要带你学习的,是至今依然对当代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传统文化。我要做的事,就是用一个简单,但是解释力很强的结构,带你穿透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现象。我把它概括成:一个规律和一个方法。

一个规律,就是文化精神和文化现象是互动关系。

一个方法,就是找到时间和空间这两条脉络的交汇点。

整个课程我会用6个模块,来给你讲我提炼出的这个结构。前3个模块,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,包括核心结构、互补结构和信仰结构。后3个模块,是传统文化的现象层面,包括政治结构、社会结构和总体结构。

现象实实在在,看得见、摸得着,但精神、思想还有观念都是抽象的,躲藏在现象背后。你要理解我提炼出来的这个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,就不能把精神和现象截然两分。你一定要把握住它背后运行的规律:精神和现象是互动关系。思想观念可以影响社会现实,制度和社会也会反过来促进思想观念的进步。

光这么说,你可能觉得抽象,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。

思想观念是怎么影响文化现象的呢?

你肯定也知道,中国大部分人并不信宗教。但是你周边的亲人、同事、熟人,路过寺庙,也免不了进去烧个香拜个佛。这不太好解释,对吧?

不错,如果仅仅从现象来看,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,我们都看不太明白的。在信仰结构模块,我就会给你分析烧香拜佛,究竟算不算信仰。在中国,人和神之间形成了一个“神人互惠”关系。人去庙里烧香叩头,不是因为精神上真的信仰佛教,而是为了求得菩萨的庇护。

那观念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现实的呢?

咱们设想一道选择题,假如碰到了大麻烦,怎么办?选项A是,找律师,选项B是,找关系。

如果这件事是从网上看来的,我相信,很多人都会理性地建议,找律师,走法律途径啊。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呢?恐怕选择找关系的人要多得多。

同一件事,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选择?

我理解,这是中国社会千年来的基本特点决定的,专业的词,借用费孝通先生的定义,叫“差序格局”。简单地说,中国人的人际网络,是以自我为中心,由自我到家人,由熟人到陌生人,一层一层往外推,形成了彼此重叠的关系网络圈。传统中国人不太相信陌生人的信用,更愿意相信熟人的人情。所以,真遇到切身的问题,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,而不是找律师。

时间和空间交汇

讨论传统,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两个听上去非常相似的词——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,你觉得它们有区别吗?还是根本可以画等号?

在我看来,这两个词,有很大的差别。

中国文化通常是从国家意义上来定义,它包含了汉族的中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;但是一般说到中华文化,通常是指的是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。

在我看来,在中国内部应该多讲中国文化,而面向海外华人应该多讲中华文化,为什么呢?因为中国不仅有以儒家为核心的汉族中原文化,同时我们还要面对藏族、维吾尔族、蒙古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,从文明的传统来看,它们一点不亚于中原文明。

但是在海外华人面前,我们都是同源同种,基本属于同一个历史文化传统的汉人,就应该多强调中华文化或者中华文明,强调我们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属于同一个共同体。

中国文化同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,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叫作“多元一体”,文化上是多元的,同时又构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一体。

你看,中国和中华,这两个概念在漫长的时间中会发生微妙变化,但是用今天的、当下的空间来理解,你就能找到你需要的答案。

所以说,只有站在时空交错的脉络上,我们才能抓住关键问题。

说到这儿,你就能理解我讲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个基本方法了——找到时间和空间这两条脉络的交汇点。

今日得到

这一讲我从传统的概念出发,给你解释了我总结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两个经验:一个是传统文化的结构是在文化精神和现象是互动中形成的;另一个是把握这个结构,需要找到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,才能拎出这个结构。